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7-10-12 10:56:19 浏览次数:5100 [关闭此页 打印此页]
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枞阳县人大代表、县投发集团理事长左敏生反映: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点,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叉点,既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点,又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强化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增强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枞阳县上半年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
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其中一产增长2.3%、二产增长8.7%、三产增长8.9%;三次产业比10.6:52.6:36.8,与去年同期比,一产下降1.7个点、二产提高3.2个百分点、三产下降1.6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8%;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6.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进出口总额增长78.1%,其中出口1755万美元,增长80.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5%。
从上半年经济指标来看,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动力较强,工业和服务业贡献较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结构向好。一是农业结构改革初见成效。夏粮、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总体回升,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规模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9.4%。水利工程投资6.2亿元。二是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完成工业总产值193.3亿元,增长17%;工业投资56.7亿元,增长29%,其中技改投资39.8亿元,增长54.9%。三是服务业新业态发展迅猛。入驻电商企业89家。谋划旅游PPP项目10个,总投资102.6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增长17.9%,贷款余额增长31.4%,存贷比31.7%,新增存贷比36%。四是“供给侧”改革成效明显。13家“僵尸企业”“一企一策”去产能。商品房去化周期缩短至21个月。10亿元绿色债券发行,“劝耕贷”余额近亿元。减税降费让利企业2830万元。五是项目建设加速趋动。五大发展项目库谋划项目196个。省重点计划项目投资完成年度计划的51.6%,市县重点项目投资完成计划的55.9%。产业招商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完成计划的170%。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4.9亿元,G347枞阳至普济圩段一级公路、池州大桥北接线工程土路基基本贯通。
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县域经济缺少支柱产业支撑。县域农业虽然品种多、产量大,但农业经营效率低、效益差、特点不突出,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县域工业同样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的问题,同时,较多地依赖资源发展。如枞阳海螺水泥多年一家独大,税收近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二是财力不足始终困扰县域经济发展。县级财力严重依赖上级转移支付,上半年非税收入占比较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困难较多;人员增资、社会保障、民生工程、脱贫攻坚等刚性支出,增长远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且必须依靠县财政自身努力消化,加剧了县级财政收支失衡的矛盾。三是深层次要素制约依然存在。金融、税务、国土、电力等职能部门权力不断上收,县级政府调控手段越来越少,调控能力不断弱化。如目前县域发展资金迫切需要银行贷款的大力支持,而以中小企业占主体的县域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有效支持。与发达地区相比,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薄弱,对外资吸引力不强。上半年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和在建项目到位资金两项指标均严重落后序时进度。
二、加速推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一,积极破解深层次的要素制约。进一步完善扩权强县政策,依法对行政许可事项、行政审批审核事项进行清理,按照能放则放的原则,将省、市各部门能下放的管理权限坚决下放,赋予县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决策权。进一步理顺省级以下政府间分配关系,均衡省以下财力分配,加大对基层的财力倾斜和支持力度,推进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着力改变县域企业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资金的单一融资方式,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为企业开辟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筹资新渠道。
第二,真正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构建微观经济基础,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大力消除阻碍和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培育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同时,改变过多关注央企和上市公司的招商思维,广泛吸引省内外大型民营企业在县域投资。
第三,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进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借鉴其他省份成功经验,把培育中心镇作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切入点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增强县域城镇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围绕服务一、二产业特别是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城乡服务业,强化县域城镇的产业支撑。
第四,支持培育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结合我省各县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基础、比较优势等条件,认真研究和确定适合当地条件的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当地优势产业,配置科技力量,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提高相关产业产品的品质和技术含量。围绕特色产业梳理、设计项目,形成项目库,依靠项目吸引投资,以项目带动投资,以投资拉动县域经济发展。